優質備審三大心法
寫備審資料的目的,主要是讓審查者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同學與法律系的關係為何,有什麼樣的特質或經歷,是適合進到法律系的,換句話說,就是讓審查者從中找到學校必須挑選同學的理由,那個理由越明確,被挑選上的機會就越高。在這個目的的指導下,審查者基本上不可能逐字逐句仔細閱讀同學的備審資料,通常是會在有限的時間中,尋找那個最直接讓他們心動的理由。如果同學能瞭解到這點,那麼備審資料的寫作就應該要把握住一個最高指導原則:盡量將內容限制在不造成審查負擔的篇幅內。
精準掌握所需元素
要確定備審資料所需的主題,必須請同學先假設自己在跟一個素昧平生、初次見面,但你已經仰慕他很久的老師聊天。老師今天好不容易擠出一點時間來跟你見面,你該如何在短時間內給老師一個很明確的印象?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先告訴老師,你叫什麼名字、你目前就讀哪個學校,並且開宗明義跟老師說,你對法律系有興趣以及為什麼,這就是自傳必須有的開場白。
可是如果老師一天內要聽到這麼多人的自我介紹,他會不會覺得很疲乏?答案是:會!
這時我們就必須要從對話中設計一些小巧思,讓老師有興趣繼續跟你對答下去,而不是要努力找話題瞎聊。對話中能夠引起對方興趣的,通常是與對方有連結的部分,既然是法律系老師,自我介紹中與他專業有關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可以延續話題的部分,因此對法律系有興趣的理由這裡,同學可以稍微設計一點小巧思,例如:插入你所經歷的小故事,去讓老師從故事中挖掘一些有趣的事情來與你繼續對談。
可以天馬行空,卻不能失控的就讀動機提完自我介紹後,能接續話題的就是就讀動機。許多同學會在就讀動機的部分用小故事帶入,也有同學會以個人特質切入去說明就讀動機,但無論是哪種動機,這都涉及到個人內心的原因,因此審查者便不容易在此處審查內容真偽。因為如此,同學可以盡量天馬行空地去告訴老師自己作的夢是什麼。但是,正因為就讀動機難以審查,審查者往往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直接忽略此部分,因此建議同學盡量不要使用過多篇幅作鋪陳,直截了當地告訴老師你的動機即可;另一種審查者的反應是,試圖從就讀動機中挑出同學的問題,並且從中判斷同學是否對法律的特性有足夠瞭解,例如:同學說因為自己很有正義感、想要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想進到法律系就讀。審查者可能會想問,需要出動法律的時候都表示已經有人受害,法律總是出現在悲劇之後,那真的有辦法實現正義嗎?此時同學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套說法來為自己解套,一個能成功自圓其說的人,正是法律系所需要的人。
說故事的能力講故事跟法律系有什麼關係?有的,而且還是緊密關聯。檢察官要把犯罪事實講清楚讓法官判斷,是否應該要講一個讓法官感同身受的犯罪故事?律師要讓法官相信被告無辜,是否要講另一個故事來瓦解檢察官的故事拼圖?就算被告真的有犯罪,律師要請求法官從輕量刑,是否也要把被告某些人生片段提出,來引起法官的惻隱之心?而法官要寫判決,是否也要能簡化這麼多的故事,把與犯罪有關的事實呈現在判決中,再從這些事實作出法律評價?
法官總不可能把在審判中聽到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全部寫在判決裡,然後最後完全沒有用到吧?這樣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到,如果同學擁有一張很會說故事的嘴巴、一雙很會寫故事的雙手,那在呈現故事的過程,其實就已經充分展現法律人所需的特點了。
那什麼樣的故事是比較能引起共鳴的,其實就是一個有因果關聯、前後有組織、有邏輯的故事,千萬不要在講故事時節外生枝把所有不相干的人都扯進來,讓聽故事的人還要自己去組織你丟出來的斷簡殘篇。例如:你要說你家的人因為土地繼承糾紛導致大家短兵相見,你的重點應該在於,這個故事講完後如何跟你前面說的對法律有興趣相連結,不應該開好幾個支線把每個親戚的恩怨情仇都交代,這樣反而讓審查者抓不到重點,一個沒有重點的故事,對於備審資料的審查而言,就是失敗的故事。
與法律的連結時常會看到同學很怕掛一漏萬,所以在備審資料裡面把自己從小到大參與過的大大小小比賽全部都列出來,比如說小學的字音字形比賽、公所舉辦的唱歌比賽等等,都放在備審中想讓審查者一窺你人生的全貌。這種作法其實就與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不符,因為篩選適合法律系的人才,其實不需要了解同學人生的全部,所以如果要提到過去的經歷,建議把握住兩個重點:與法律相關的經歷,或者是足以引起審查者興趣的經驗。
什麼是與法律相關的經歷?例如參加某個法律營隊、某個人生片段遇到的法律問題,或某個啟發同學選法律系的事件。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同學在十幾年的人生中一定要有某個跟法律相關的具體經驗,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很早就確定自己的未來志向,這時候能夠引起審查者興趣的經驗就相對重要。而這個部分要考驗的就是說故事的能力,也可以說是組織能力、連結能力以及邏輯能力。也就是說,同學有沒有辦法在提出這些經驗時,從中去反思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興趣,是否符合法律系的要求。總之,同學必須確保講這些故事最後能夠讓審查者知道,同學真的有讀法律的熱情,或者沒有讀法律系就無法去做自己夢想的職業。
與該校法律系的連結在過去審查備審資料的經驗中,同學時常犯了「不夠貼心」的錯誤,就是提了非常多跟法律相關的經歷,但是最後卻發現,整篇備審資料可以適用在任何一間學校的法律系。這難免會讓審查者心中犯嘀咕,難道同學是江湖中人稱用一份備審撒網捕魚的海王嗎?這裡要提醒一下同學,在申請某間法律系之前,應該要先做一些功課,例如:查詢開設課程或學校教授的研究領域,並了解一下該校法律系的特色,因為每間法律系均有其強項,像是東吳法律系即偏向英美法系的訓練,會對英文較為著重,而傳統以大陸法體系教學的台大、政大、北大、成大等校,其訓練方式與開設課程則會有所不同。
了解該校的特色後,備審內容就可以依此有所調整,這才能讓審查者感受到同學進法律系的熱情只是說說,也不是任何一間法律系都可以接受,而是已經事先認真做過功課,經過深思熟慮後才來該校申請,如此才會讓審查者對同學的印象有所加分。
掌握聰明讀書計畫法
要強調與特定學校法律系的連結,讀書計畫就是最能夠表現的部分了。一般而言,高中的學生對於大學四年以及畢業後的職涯規劃通常不會有太具體的想像,像是大學四年該修什麼課、要參與什麼活動、是否要去某個法律機構實習等,可能都只有個大概的想法,因此讀書計畫的撰寫就不見得有辦法清楚。在這裡我們可以分成內容跟格式兩個方面來說明:
讀書計畫該怎麼計畫?通常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大學這四年應該要修些什麼課,此處建議同學進到學校網站去查詢修課大綱,將法律系的必修與選修大致上列出來,其中一定有同學比較熟悉的課程,也會有比較有興趣的課程,這時候同學就可以在這些課程當中找到一些發揮的空間。舉例來說,如果同學對刑事法有興趣,大學四年大概依序會修刑法總則、刑法分則、刑事訴訟法、證據法、刑事法實例研習,以及其他類似的實務課程,同學便能依序將它們放入自己大三到大四的修課計畫中,而且還能尋找相關的實習機會,例如:寒暑假的法院工讀、參與NGO所舉辦的工作坊、或者到NGO實習等等,這些都是與刑事法較為相關的課外活動,從這些部分去作延伸,應該是比較有系統的呈現方法。
語言能力的增進計畫傳統或許有個想法,就是法律系不在意外文能力,因為重要的是台灣的法律,大學用的教科書也都是中文,所以外文不用太好也沒關係。但這應該是誤會,理由在於,台灣的法律多半繼受自外國法,包含大陸法系的德國法與日本法,以及英美法系的美國法,而法學教授也多擁有留學背景,因此要學好法律專業概念,或者要徹底了解台灣法律的脈絡,不可能不去研究所繼受的國家法律。建議同學在讀書計畫中盡量提到自己對於語言學習(通常指德文、英文或日文)的規劃,這是可以展現自己企圖心並提升審查者印象分數的方法。
優化格式讓備審資料更搶眼
如同前面所述,備審資料的內容應該以不造成閱讀負擔為原則,那麼備審資料的格式也應該要做相同的處理。而什麼是會造成閱讀負擔的排版?就是把所有的資訊全部擠成一大段的編排,這絕對是NG寫法。與此相對,在幫備審做排版時,同學可以借助表格、體系圖或者是圖案區塊來加以呈現。此處較好的書審範本提供給同學參考:
1.學習背景領域背景 | 項目 | 具體內容 |
---|---|---|
XXX領域 | 三年紮實的學習 | 廣泛閱讀文學作品提升寫作能力 |
參與寫作比賽與辯論比賽 | ||
研究與人相關的學問 |
|
|
相關選修領域 | 法律、政治、經濟 | ※ 同學請根據個人實際選修狀況填入 |
心理學及人際關係 |
大學入學前的準備
學習規劃 | 具體實行計畫 |
---|---|
預習大一課程 |
|
通過英文檢定 |
|
加強寫作論述能力 |
|
進入大學就讀後(中期)
學習規劃 | 具體實行計畫 |
---|---|
三年修習完必修科目 |
|
選修其他系所課程 |
|
法律事務所實習 | 寒暑假空檔申請法律事務所工讀生實習,提前了解實務運作內容 |
取得德文檢定證明 | 選修學校德文課程並於大三通過A2檢定 |
申請交換學生 | 積極申請本校的德國姐妹校交換資格,親自到德國學習體驗相關法律知識 |
- 個人化諮詢指導:
- 高點書審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