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知識整合趨勢

法律、會計完美交響,未來職涯更寬廣!

撰文:林俊宏 律師/會計師

恆旭森隆商務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 所長
中華民國會計師
英國國際會計師
美國會計師

我從國中開始就立定志向希望將來可以成為一位律師,會有這樣的自我期許,其實是受到港劇影響,小時候覺得當一個律師好像很帥,不過實際接觸法律實務工作後,才發現戲劇跟現實的差距總是很大的。

數理能力好的人學會計?

之所以會從法律跨足會計, 其實有很多的因素使然,從小數理能力不錯,在高中就讀社會組時,仍能代表學校參加大學數理資優生培訓,還記得高中數學老師說過,數學好的人應該去念會計,雖然學習會計後才知道,學習會計所需要最難的數學是除法,不過數學老師的一席話多少也影響我往後的選擇。

此外, 就讀高中時因為父親與人共同投資餐廳生意,股東們對經營者之經營成效多有意見,每每提到會計及帳務又總是咬牙切齒地氣憤,讓我對於會計究竟是什麼充滿好奇,當時在我對會計一無所知的腦袋裡,總感覺了解並控制會計及帳務就能掌握公司的話語權。

遇到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

大一時就讀法律系,大部分同學都修習日文或德文作為第二外語,我大一時亦選修了日文及初級會計學,但因為日文第一堂課老師便將平假名及片假名都教完,第二堂課開始上課本的素材,我撐到加退選時覺得自己實非學日文的料,只好斷尾求生退選日文,反而是初級會計學讓我越學越有興趣,也堅定了自己要學好會計的想法。

我的會計啟蒙恩師是政大林宛瑩教授,在宛瑩老師的教導下,不只是我也有其他法律系的學長都對會計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在大一上學期初會拿到不錯的成績後,在大一下學期就申請了雙主修會計系,並獲得會計系核可,就此開啟了我左手畫方、右手畫圓的人生。

我還記得在我通過雙主修會計系申請後,有一日在商學院一樓遇到宛瑩老師,宛瑩老師興奮地幫我規劃如何在四年內拿到雙學位,我當時只是覺得四年畢業有點難,但未料到在許多貴人的幫助及督促下,例如法律系學長邀我一同修習中會,法律系同班同學因為申請輔系會計邀我一同修習成管會,時而有人相伴,時而風雨獨行,我竟順利四年修畢雙學位的學分。

多年後,我自己也在東吳法律系講授會計學,在得知我的學生也有幾位申請雙主修或輔系會計系,自己的內心亦是不勝欣喜,我想當年宛瑩老師的心情亦應如此。

差異化策略,讓自己更出色

我在高中的成績一直是全校社會組第一名,上了大學後我對學業成績只要求自己維持一定的水準,無須名列前茅或拿書卷獎,因為我知道大學同學都很優秀。另一方面,我也思索著如果我是一樣商品,如何能讓我這個商品可以跟其他法律系同學不一樣?有著這樣的思維,也就不難理解大一時我為何退選日文,轉而投注於會計的學習。

攻讀會計,開啟數據分析的思維模式

會計是商業最基本的語言,這句話耳熟能詳,當初會跨入會計這個領域,也是因為想要更了解商業及財務。嚴格來說,財務會計並非商業的全貌,然而財務領域可能是商管領域較有進入障礙的學門。了解財務會計並不一定代表了解商業管理的全貌,從財務出發切入商業管理其他領域相對容易,然而從其他商業管理領域出發再切入財務領域,則相對較有難度。

相較於法律分析,可能會以公平、利益衡量、紛爭解決等面向思考法律議題;會計及財務議題,則多以數據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作為思考模式。對我而言,成本效益分析是很好的決策工具,在進行重大決策時,都可以藉助數據分析及成本效益分析,作為輔助工具。

有別於法學訓練下, 肯定說、否定說、折衷說的百家爭鳴,會計訓練原則上就是有標準答案, 對我而言,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就是清楚、簡單、易理解。比較困擾我的是審計學,對我而言第一次接觸審計學時,會覺得審計學就像法律,為什麼會有標準答案?一直不能適應有標準答案的類法學,但到了會計研究所時的高等審計學,又突然發現審計學沒有標準答案了,這時我法律的專長又比起其他會計背景的同學顯得吃香。

數據分析的思維模式 數據分析的思維模式

跨領域學習,是一條值得的路!

很多人問我從法律人跨足會計領域值不值得?我的回答這是一條辛苦的路。辛苦的是我在大學四年修了208個學分,大二、大三幾乎每學期都是30學分上下,我還記得大二上學期期末考結束後,我回到宿舍休息,忽然感覺鼻孔涼涼的,以為是流鼻水結果是流鼻血,後來才想起因為期末考已經熬了好幾天夜,微血管脆弱再加上冬天天冷,所以,考完期末考鼻血終於可以恣意地流。我想分心二用這門功夫,從來都不是輕鬆的。

法律人跨足會計領域,往往是一條孤獨的路,在旅途中也許有一段時期有同伴陪伴著你,也許你只能自己前進,並堅持到底,走到最後的人往往不到一半。

有人問我從法律人跨足會計領域辛不辛苦?我的回答是這是一條值得的路。我相信辛苦的過程才會收穫豐碩的果實,從我先後就讀會計研究所及法律研究所的經驗,馬秀如老師的高等審計學,及莊永丞老師的證券交易法專題研究,都讓研究生備感壓力,但在挑戰結束後也都能收穫滿滿的專業知識。

由於我幾乎是在大一的時候就同時接觸法律及會計兩個領域,對我而言, 學習法律與會計的時間大約是60%比40%,法律基礎科目相較於會計基礎科目還是比較多。關於學習兩個領域的時間比重,會因為每個人而有所差異,有些人資質比較適合學習法律,有些人資質比較適合學習會計,所以會因為資質不同所花的時間就不一樣。

以我自己而言,在會計研究所畢業後,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律師考試,約莫花了五年才考上律師,但之後的美國會計師考試、台灣會計師考試、英國國際會計師考試都相對地順利。

科際整合法+會,右手畫圓、左手畫方!

會計人員、財務人員在就業市場上職缺需求相對法律人員來得多,且商學院的同學在畢業後大多盡快讓自己累積工作的經驗,與法學院部分同學在畢業後可能仍以考試為重有別。我在會計研究所畢業後,雖然仍心繫律師考試,但幾乎所有會研所同學都在畢業後投入職場,在同儕壓力且尚未通過律師考試的情況下,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審計員的工作,審計工作雖然不是我最感興趣的工作,但這第一份工作卻是日後許多工作機會的奠基,甚至是因為審計工作才讓我更了解企業實際運作及商業世界的樣貌,而非只是書本上的想像。

早在我念會計研究所時期,科際整合這個名詞就十分夯,盤點法律與會計的交錯,我認為公司證券、資本市場及稅務這幾個領域,算是法律與會計可以科際整合的部分。我試著詢問自己在同時學習法律、會計這條路上,左手畫方,右手畫圓,怎樣才能算是「畫方是方,畫圓成圓」?而不是「畫方不成方,畫圓不成圓」。最後我只能告訴自己,如果我與法律專業人士討論法律議題,別人會認可我的法律專業;如果我與會計專業人士討論會計議題,別人會認可我的會計專業,那我想我離「畫方是方,畫圓成圓」應該不遠矣。

如何增進商業、會計、財稅思維

很多人會問我如何增進商業及財稅思維,就增進商業思維的部分,我推薦商業周刊,在我剛出社會時,商業周刊幾乎是我苦悶生活的精神糧食,透過啃食一篇篇的文章,可以明顯感覺思維方式越趨貼近實際商業社會。

至於會計及財務思維,我認為月旦會計實務研究、月旦財稅實務釋評兩本期刊都是上上之選,這兩本期刊每期所挑選的主題都能抓住最新的會計、財稅議題,對法律、會計專業從業人員而言,在市場、局勢、法規劇烈變動下,如何與客戶侃侃而談最新會計、財稅議題,這兩本期刊都算是武功祕笈。

關於學習歷程,我想問:

我目前的狀況為
  • 我還不知道如何準備學習歷程
  • 備審資料與學習歷程檔案有何不同?
  • 如何規劃我的學習歷程?
  • 如何選擇目標學校?
  • 其他
  • 我已經開始準備學習歷程了
  • 多元表現該如何呈現比較有利?
  • 如何篩選準備資料?
  • 如何寫小論文或學習成果?
  • 其他
  • 姓名
  • 學校年級
  • 手機
  • Email
  • 目標學校
  •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 驗證碼按一下重取驗證碼(請區分大小寫)